2023年5月4日,由深圳市医学会主办,深圳市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分子诊断专业学组和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结直肠癌早筛早诊学术研讨活动顺利召开。
受邀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有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顾大勇教授、深圳市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纪玲教授、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张静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袁小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罗招凡教授、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张莉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周义文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郑卫东教授等。
大会学术交流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大勇教授进行开场,倡导社会各界要关注和重视肿瘤早筛,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就癌症早筛早治的现状和困难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助力肿瘤早筛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特邀深圳市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纪玲教授为大会致辞,其表示目前癌症防治工作中存在着早诊率低、晚期诊断率高、治疗费用高等难题。癌症早筛是业内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防控策略。

△ 深圳市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纪玲教授
顾大勇教授在会上做了《结直肠癌筛查共识要义》主题分享。顾教授强调目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严重威胁大众的身体健康。国家也已将结直肠癌作为早癌筛查的重点项目。通常肠癌从进展期腺瘤到癌变初期需历经5~15年的时间,时间窗口长,而且早期治疗预后非常好,然而由于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通常发现即晚期,因此早筛对结直肠癌具有巨大的意义。结合国情,先通过粪便潜血/DNA检测对人群进行初筛,在充分浓缩的高危人群中进行结肠镜检查的两步法,是更好的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策略。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具有无需特殊设备、无需限制饮食、无痛无创等优点,是非常有前景的筛查手段,适用于中国人群普查,建议筛查周期为每1-3年一次,检测阳性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罗招凡教授则就《双靶标DNA甲基化检测助力结直肠癌早诊早治》做了主题分享,罗教授首先展示了“广东省和深圳市最新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数据”和“深圳市最新的结直肠癌筛查认知和依从性调查数据”,肠癌严重威胁地区群众身体健康,肠癌筛查普及存在技术和教育两大问题,肠镜依从性差且对筛查认识不足。
罗教授指出粪便DNA检测技术已经逐步得到国内外临床的认可,能更多检出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方法是该领域发展的方向,而粪便DNA检测技术也因其对于癌前病变的高灵敏度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在粪便DNA检测领域,DNA甲基化检测技术是公认的有效检测手段。近年来在肠癌甲基化检测领域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左右半结肠来源的结直肠癌的甲基化特征的不同逐渐被发现,而针对左右结肠甲基化特征的不同,采用SDC2和TFPI2双靶标联合检测的产品(艾长康®)也已上市,灵敏度95.3%,特异性90.3%,对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达到63.4%,综合检测性能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达到领先水平,并且可以规避因左右肠差异造成漏诊。

会议专题讨论环节由深圳市人民医院的袁小澎教授主持,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周义文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的郑卫东教授和深圳市坪山区人民医院的张莉教授分别针对目前结直肠癌早筛开展的现状,推广应用的困难及实验室操作方面等多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本次会议新一代SDC2和TFPI2双靶标结直肠癌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获得专家一致认可,顾大勇教授、纪玲教授在总结时表示,通过会议更深入地认识了深圳市结直肠癌筛查现状,对结直肠癌筛查指南理解更全面,对深圳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尽快参与早筛的责任更明确,同时呼吁各界联合共同助推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普及应用,早日惠及大众。